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一位年迈的萨满递给他一根鹿骨哨:“这是我们祖先召唤驯鹿的工具。
现在鹿群少了,声音也快断了。”
余惟将哨音录下,结合森林里的溪流、松涛、雪落之声,创作出《林语密码》,并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播放。
一位科学家听后落泪:“原来生态保护,不只是保物种,还要保它们的声音生态。”
冬天,他来到深圳某科技园区,探访一群AI训练师。
这些人每天要听数千条语音样本,标注情绪、语气、地域特征,以便让智能助手更“人性化”
。
但他们自己却长期处于高压中,许多人患上听觉疲劳症,甚至失去对真实情感的感知力。
余惟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反向聆听”
工作坊。
他让每个人闭眼,播放一段自己童年最爱的声音??有人是外婆摇扇的??,有人是小学放学铃声,有人是初恋递情书时手心出汗的黏腻感。
然后他说:“你们教会机器听懂人类,但别忘了,你们也是人类。”
活动结束后,一家头部公司宣布调整算法伦理准则,新增一条:“任何语音模型不得模仿真实个体声音,除非获得其知情授权。”
并设立“声音人格权基金”
,用于补偿被滥用音源的普通人。
2027年春,余惟受邀在哈佛大学演讲。
主持人介绍他时用了很长一段话,最后问:“您改变了这么多人的生活,有没有一刻想过停下来?”
他摇头:“不能停。
因为只要还有一个地方有人不敢说话,还有一段声音未被听见,我就必须继续走下去。”
台下掌声雷动。
一名学生举手提问:“如果有一天,所有声音都被记录了,我们会不会反而失去了倾听的能力?”
余惟沉默片刻,答道:“技术能保存声音,但只有人心才能赋予它意义。
就像你现在问我问题,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愿意问。”
回国后,他收到一封信,来自青海湖观鸟站那位志愿者。
信中说,今年斑头雁迁徙途中,G-17的后代成功抵达越冬地,追踪器显示它的飞行轨迹恰好画出一个音符形状。
“我们给它起了名字,”
她写道,“叫‘回声’。”
余惟站在阳台上,望着夜空,手中握着那枚排爆战士送的弹壳。
远处城市灯火通明,车流如河,人声鼎沸。
他知道,在这亿万喧嚣之中,仍有无数微弱的声音正在等待被听见??病房里的最后一句呢喃,流浪猫躲雨时爪子刮地的轻响,失业者撕碎简历时纸张断裂的脆音,独居老人按下电视开关的孤寂按键声……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新的一章标题:
**《下一秒,是你》**
风穿过窗棂,带来远方铁轨的震动。
他知道,旅程仍在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