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余惟声东击西
余惟自己都没想到相关热搜出现的那么快,而且讨论度还在持续上涨。
换书写歌的事终于还是被读者发现了……
大家还以为余惟这次想玩点阴的搞偷袭,没想到他比大家想象中玩的更阴...
余惟站在喀什小学的窗前,手指摩挲着那根斑头雁的羽毛,铜线上的刻痕硌进掌心,像一道来自时间尽头的签名。
他没有动,也不敢眨眼,生怕一呼吸就会惊散这刚刚落定的宁静。
窗外阳光泼洒在操场上,孩子们追逐的身影拖着长长的影子,笑声被风卷上屋檐,又轻轻跌回地面。
可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某种更庞大秩序的开端。
录音笔还开着,他听见自己的声音悬在空气里,微微发颤:“爸,我听见了。”
话音落下时,数据中心远程警报解除的消息弹到了腕表终端。
三处异常发射源??凉山、武威、青海牧区??同步归零。
全国声网监测图谱重新恢复为一片柔和的绿,唯有敦煌第220窟的数据曲线仍有一丝微不可察的波动:飞天乐伎手腕上的铃铛,在过去七十二小时内共震颤了十七次,每次持续0.13秒,频率精准锁定在432Hz,与唐代雅乐调音基准完全一致。
这不是巧合。
这是回应。
余惟缓缓合上录音笔,将羽毛小心夹进笔记本内页。
他知道,那三个人??盲人说书人、退休气象员、合唱团老师??他们不是“启动”
了什么,而是“被选中”
。
就像父亲当年埋下弹壳,就像他自己在燕山隧道外看见那支穿山而过的勘测队,一切都在等待一个频率,一个能穿透记忆褶皱的声音坐标。
而现在,这个频率已经被激活。
他走出礼堂,阳光刺得眼睛生疼。
维吾尔族少年追上来,递给他一张手绘的曲谱。
“叔叔,这是你唱的那段词,我们给它配了调。”
纸张粗糙,墨迹晕染,但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却异常清晰。
余惟盯着那串旋律看了许久,忽然发现它的基频结构竟与G-23传回的最后一段声频脉冲惊人相似??同样是17.8赫兹主导,叠加三层谐波,形成一种近乎催眠的共振效应。
“你们……是从哪儿学会这种唱法的?”
他低声问。
少年挠头:“不知道啊,就是昨晚梦里听到的。
有个穿旧军大衣的老伯坐在火塘边,一边敲碗一边哼,说‘这歌得有人接着唱’。”
余惟心头一震。
火塘、敲碗、旧军大衣……那是六十年代青藏公路施工队最寻常的夜宿场景。
而那个“老伯”
,会不会正是当年失踪名单里的某一位?他们的记忆,以梦为媒介,穿越半个多世纪,落在了一个从未见过雪山的孩子心里?
他蹲下身,认真地看着少年的眼睛:“你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吗?”
“左眼蒙着黑布,耳朵少了一块。”
少年说得毫不犹豫。
余惟的手猛地攥紧曲谱边缘。
又是他。
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又一次出现了。
不是幻觉,不是臆想,而是真实地嵌入了另一个人的记忆回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