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余惟问。
“我把她的歌声转成低频信号,通过定向扬声器播向峡谷。
三小时后,对面山头传来一阵鹰啸,紧接着,一段模糊的人声顺着风飘了过来……虽然听不清词,但旋律结构和她唱的一模一样。”
余惟闭上眼,感到一股暖流自胸腔扩散至四肢。
“我们一直以为是我们在采集声音,”
他轻声说,“其实是声音在寻找我们。”
抵达西宁后,他们立即驱车前往可可西里边缘的一个藏族牧区。
当地传言,每年春末夏初,某些湖泊会在午夜发出类似人语的吟诵声,牧民称之为“湖灵念经”
。
科学家解释为地下气体逸出引发的共振现象,但从无人成功录制。
他们在湖边扎营三天,架设六组超宽频麦克风阵列,覆盖20Hz至100kHz范围。
第四夜,风雨突至。
雷光撕裂天幕之际,监听耳机中骤然涌入一段奇异音频??不是风声,也不是雷鸣,而是一种复合式的集体诵念,语调庄重,节奏舒缓,语言无法辨识,但情感层次极为丰富,悲悯、祈愿、安抚、告别交织其中。
林晚泪流满面:“这不是仪器录下来的……这是我小时候发烧说胡话时,妈妈在我床边哼的安眠曲的旋律基底。”
他们连夜分析数据,发现音频中隐藏着多重声纹叠加痕迹,至少来自三百个不同个体,年龄跨度从幼童到老年,甚至包含几段明显属于非人类生物的发声模式??类似藏羚羊临终哀鸣与雪豹护崽低吼的融合变体。
更惊人的是,当把这段音频逆向降频至次声波段(
“这不只是声音。”
林晚喃喃道,“这是一种跨物种的共情仪式。
它们在替整个高原承受痛苦,并将其转化为安抚之力。”
余惟决定将这段音频命名为《湖之心跳》,并申请列入“公共声音遗产名录”
。
同时,他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交课题报告:《基于声学媒介的生态创伤记忆传递机制研究》,主张建立“中华声音基因库”
,系统保存濒危自然与人文声景。
项目获批后,首个采集任务定在秦岭深处。
那里生活着最后一群野生大熊猫,近年因栖息地碎片化,种群交流几乎中断。
红外相机拍到一只母熊猫连续三个月叼着死去幼崽游荡,行为异常。
他们潜入保护区腹地,在竹林间布设隐形拾音网络。
两周毫无收获,直到一场大雾降临。
浓雾中,余惟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极低沉的咕噜声,频率约85Hz,带有明显的情感波动。
这是大熊猫极少使用的“长距离呼唤音”
,通常只在极端孤独或哀伤时发出。
录音持续分钟。
分析显示,声波中含有复杂的谐波结构,类似人类哭泣时的声门抖动模式。
更令人震撼的是,三天后,三十公里外的另一片区监测站捕捉到回应??同样的频率,同样的节奏,只是音高略升,似在安慰。
“它们还在沟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