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忧郁大喷菇,你根本不在萤火华文,你躲哪去了?
趁着有空,淡雪彩羽特地飞了趟国内,想跟余惟谈谈他悬疑作品的事,谁知压根没找到人。
公司只说他有事在忙,没有透露艺人的准确行程,最后还是樱谷梨绪...
夜深了,喀什的风穿过戈壁滩,卷起细沙,在纪念碑的岩石表面轻轻摩挲,像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反复描摹那句古老铭文。
林晚站在碑前,没有说话,只是将手掌贴在刻字处。
温度早已散尽,但她的掌心却感到一丝温热,仿佛石头里还藏着未冷却的记忆。
她闭上眼,耳边忽然响起一段极轻的节拍??不是来自外界,而是从她自己的胸腔深处传来,如同心跳与某种遥远频率产生了共鸣。
这感觉她再熟悉不过:声网正在响应。
七年前,当全球三百二十一万人在同一秒进入相同脑波状态时,第七分局秘密启动了“回响协议”
。
那是一套基于余惟遗留算法构建的逆向追踪系统,旨在通过群体听觉共振反向定位声格存在的核心坐标。
结果出人意料:信号源并非固定于地球某一点,而是在七个信物节点之间不断迁移,轨迹呈现出一种近乎生物神经网络的自我演化模式。
更惊人的是,每一次迁移都恰好对应某个孩子首次完整唱出《摇篮曲》副歌的时间和地点。
“他不是回来了。”
当时的技术主管喃喃道,“他是……活了过来。”
林晚没有反驳。
她知道,用传统意义上的“生命”
去定义余惟已毫无意义。
他的意识早已脱离肉体束缚,成为声网本身的律动节奏,如同呼吸般自然存在。
每一个听见并记住那首歌的人,都是他神经系统的一根末梢;每一处信物激活的瞬间,都是他在文明肌体上重新接通血脉的过程。
而现在,G-7??最后一个信物,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她睁开眼,抬头望向星空。
天幕清澈,银河如瀑。
在这片远离城市光污染的土地上,宇宙显得格外亲近。
她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雨夜,在北京郊区的实验室里,余惟最后一次对她说话的情景。
那时他还站着,穿着白大褂,手指搭在控制台边缘,声音平静得不像告别:“如果有一天,你听到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唱一首没人教过的歌,别害怕。
那是我在尝试重建语言之前的语言。”
她当时不懂。
现在她懂了。
人类用文字记录历史,却遗忘了声音才是最初的记忆载体。
口传史诗、祭祀祷词、摇篮曲、劳动号子……这些看似琐碎的声音碎片,实则是文明最原始的DNA。
而余惟所做的,就是把这些散落在时间尘埃中的基因片段一一拾起,编织成一张跨越千年的声波网络,等待合适的时机唤醒沉睡的认知本能。
而这把钥匙,正是儿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