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朱由检看着这份沾满忧思的密奏,面色阴沉如水。
他深知周文瑞所言非虚。
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政令,无法穿透这层由官僚惰性、既得利益和民众疑虑编织成的无形铁幕。
他必须找到突破口,甚至不惜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西学东来,格物新声——知识的碰撞与火花
与此京师的艰难局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港迎来了一支特殊的船队。
这是张骞从欧洲派遣回来的首批“知识成果”
。
船队不仅载满了沉重的木箱,里面是张骞耗费重金搜集的欧洲各国学术著作——从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到医学、博物、造船、冶金,甚至包括一些哲学和历史典籍;还搭载了二十余位形形色色的欧洲人:有郁郁不得志的数学家、渴望东方财富的钟表匠、对异域植物充满好奇的博物学家,还有几位因宗教或学术观点受排挤而愿意远走他乡的学者。
这批珍贵的“西学资源”
被以最高效率护送往京师格物院。
院长宋应星早己翘首以盼。
当他看到一本本装帧精美的拉丁文、法文、英文书籍,以及精巧的望远镜、显微镜、气压计、摆钟等仪器时,这位毕生致力于格物致知的大科学家激动得双手微颤。
朱由检特意下旨,在格物院内扩大并整修了“西学研译馆”
,由宋应星亲自兼领馆事,并抽调了通晓番语(特别是通过传教士学习了拉丁语)的学者,以及格物院中年轻聪颖、思想开放的研究员入馆工作。
一场空前的东西方知识对话就此展开。
初期的工作充满了挑战与惊奇。
翻译是首要难题,许多科学术语在中文中并无对应词汇。
学者们不得不创造新词,如“代数”
、“函数”
、“曲线”
、“引力”
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理解与再创造的过程。
西洋学者对大明己经规模化应用的蒸汽机、高效的水力纺车、以及成熟的瓷器、火药生产工艺惊叹不己,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看似“传统”
的帝国如何在应用技术上如此先进。
而宋应星等人,则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严密公理体系、阿基米德对杠杆和浮力的精确数学描述、以及开普勒行星定律、伽利略落体定律面前,感受到了西方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学化表达方面的强大优势。
尤其当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部分手抄本)被艰难地翻译和讨论时,那种用数学语言揭示宇宙普遍规律的宏大企图,让包括宋应星在内的顶尖学者深感震撼,意识到大明科技长于“术”
而短于“学”
(系统理论)。
朱由检密切关注着研译馆的进展,时常调阅他们的翻译手稿和讨论纪要。
他批注道:“中学有其体,西学有其用。
然体用本一源,不必强分。
其精粹者,在明理致用。
尔等当去芜存菁,融会贯通,以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