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子文学网

第 57 章 农耕帝国10(第11页)

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东京开封府商人听到各种研讨会时越听眼睛越亮:“这什么技术研讨会不错啊!

还有跟同行合作,这不就是强强联合吗?”

“好主意啊,闭目塞听都是一家之言,这互相交流才有新的门路。”

商人听了这么久的天幕,已经总结出了这个结果。

别说经商,就算是国家,闭关锁国也得落后挨打,这经商也需要人脉和技术,如果总是在自家内部发展,家里子孙自由接受的都是同一种思想,能发展到哪里去?还不如吸收新鲜血液,比如榜下捉婿,富商最喜欢干这事,家里不缺钱后,谁不是冲着人才去的。

听到各种研讨会,商人有了新思路。

原来有比联姻更紧密的合作方法。

联姻或者榜下捉婿不一定生儿子,生儿子不一定继承门户,还有翻脸后吞并对方的风险,还不如就利益至上,用利益来合作。

想到这里,立刻兴致勃勃出门,准备去找其他同行商议此事.

明朝想法更简单点。

首先,得把高产量的农作物搞进来!

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

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华夏古代帝王里唯一一位亲自培育出高产水稻的育种专家,也正是康熙皇帝亲自培育的水稻,终结了古代史上长城以北不能种植水稻的历史。

古代许多帝王都有在皇宫中单独开辟农田来提倡农耕的习惯,康熙也不例外,他在宫中有丰泽园,种植了来自全国各地省份进贡来的稻种。

但是不同的是,康熙的亲力亲为,不仅仅是提倡农耕,还开始培育良种。

康熙二十年,玄烨去丰泽园查看稻田收成,发现了一个抗寒高产稻种。

康熙开始就这个发现,用了十年的时间反复试验研究。

等到证实“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

时,康熙才确定为一个新品种,这时,便开始在承德避暑山庄试种,由相关官吏负责看管。

等到丰收之后,康熙亲自试吃,并且赐给百官食用。

据史料记载,“御稻米”

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早熟,比一般稻种早成熟两个月;第二个特点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说“气香而味腴”

,他从康熙二十年开始就一直食用。

之后,康熙每一季度都从他的试验田中挑选耐寒、早熟、饱满等具有优良特性的水稻种子,然后进一步培养、筛选,直到全部都符合要求为止。

——这种培养新型植物的方式在1856年被西方植物学家维尔莫林首先提出,被称之为“单株选择法”

,也就是说,康熙的这个技术领先西方140多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盖世狂龙远东1628南北杂货1987:今夜不眠大国航空洪荒人祖,开局加入聊天群荒火战争异界瞬发法神兰言之约万界大债主穿成反派大佬的心尖宝仙路争锋诸天从流月城开始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我家可能有位大佬女皇饶命:待微臣宽衣献宝我的悟性爆炸了穿越诀一切从宝芝林开始农门长安帝之至尊快穿之反派又被宿主拐跑了签到十年,我成圣了都市之最强弃少武道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