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因为这种野蚕大面积成茧的现象罕见,所以当时人们把它当做“祥瑞之兆”
。
天幕放出史料:“洪武二十八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野蚕成茧,群臣表贺。”
朱元璋:“……”
这样的祝贺不如不要,你还不如把蚕茧给他送上来!
好端端的新蚕种新纺织品,搞什么花里胡哨的祥瑞之兆,朱元璋只想骂地方大员是废物。
【明朝后期,山东近海一代开始放养柞蚕,技术逐渐成熟后成为了山区农家的主要副业。
到明末清初,文武百官普遍改用柞蚕丝做衣服。
清朝中期,柞蚕从山东先后传到陕西、河南、贵州、辽宁等地,辽宁等地至今仍然是全国柞蚕的重要产地。
】
柞蚕之所以叫“放养”
而不是家蚕的“家养”
,便是不同于家蚕可以放在人工制作的木框中采摘桑叶喂养,是必须放养在柞树上。
在放养时,需要2米左右高的柞树,拴筐时约养蚁蚕万头,过1-2天后分移于10-20棵树上,以后再次分移于50-60棵树上,再分移到100-200棵树上。
每次分移都随着蚕龄的增长不断扩大蚕场,确保柞蚕能吃足柞树叶。
宋朝时期的田地大多
()用来交易,农民普遍没有田地,种地种桑树大多是佃户或者说长短工,但是看到柞蚕有了想法。
“这种放养类似养鸡,建个鸡圈,但是放出去,半散养。”
“比家蚕野性更足,不知道是不是更好养活。”
一家住在山旁边的农户商议着。
他们旁边的荒山荒芜的连野鸡野兔也没两只,富户也嫌土壤贫瘠,没人管。
但是假如在山上种些柞树养柞蚕,总比给别人做工挣钱。
就是不知道柞树能不能种活。
三兄弟商量着,各有想法。
老大一点也不想再给别人种地耕田一整天,最后只拿回一点点粗粮破布,打发叫花子似的,他对柞蚕十分有心尝试:“没听后面的清朝文武百官都用柞蚕丝,应该是好痒的,那辽宁如此北部,气候寒冷,还能产柞蚕,恐怕更耐低温。”
“既然野外本来就有,我们也可以试试。”
老二犹犹豫豫:“就是那么多柞树到哪里种?”
老三同样跃跃欲试:“咱没有桑田,就在山上试试柞树和柞蚕。”
他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等咱养柞蚕赚钱了,就可以把我那心上人娶回家了嘿嘿。”
他还没成婚,还想着体面的把心爱的姑娘娶进门,正在积攒聘礼。
老二看着荒芜的山坡,还是持保留态度:“万一种不活咋办?还耽误农时。”
最后是老父亲没好气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活不活。”
“先种树,种完树也不耽误去外面干活,每天回家浇浇水看看树就行,养不养柞蚕,先看柞树能不能活。”
一言拍板,四个男丁干活快,立刻开始行动。
只要最初的树种下,后面的浇水家里的老弱妇孺也能看顾着,大家一个比一个满怀希冀,恨不得今天种树明天就能长大养蚕。
【说完桑蚕,怎么能不说丝绸?】
【华夏在西方有过多个称呼,“东方丝国”
“东方瓷国”
,首先流传出海外的,就是丝绸。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