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一天,李贽要侍者为他剃头。
乘侍者离开的间隙,他用剃刀自刎,但是一时并没有断气。
侍者看到他鲜血淋漓,还和李贽作了一次简单的对话。
当时李贽已不能出声,他用手指在侍者掌心中写字作了回答:
问:“和尚痛否?”
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
据说,袁中道的记载,在自刎两天以后,李贽才脱离苦海。
然而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则称李贽“不食而死”
。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
如果他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在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再会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姚安知府名叫李贽,一名李载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称为李温陵者其事其人。
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了多少苦恼。
李贽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的。
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他15年余生的一个缩影。
他挣扎,奋斗,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成果。
虽然他的《焚书》和《藏书》一印再印,然而作者意在把这些书作为经筵的讲章,取士的标准,则无疑是一个永远的幻梦。
我们再三考虑,则又觉得当日李贽的不幸,又未必不是今天研究者的幸运。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份详尽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地了解当时思想界的苦闷。
没有这些著作,我们无法揣测这苦闷的深度。
此外,孔孟思想的影响,朱熹和王阳明的是非长短,由于李贽的剖析争辩而更加明显;即使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他们的生活和理想,也因为有李贽的著作,使我们得到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机会。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展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qu9.。
qu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