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申阁老此时质问御马监的诸宦官:几千个官兵带着武器在皇帝身旁,谁能保证他们中间没有人参与做坏事的阴谋?万一有变,其他警卫人员救护不及,谁负得起这样重大的责任?诸位身为将领,又岂能置身事外?辅还可能在此时提出江彬的先例,用本朝的历史,引证凡是和文官集团公开作对的人,没有一个能得到善终。
即使是皇帝最亲信的人,迟早也会被大众清算。
这一番危言耸听的游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用申时行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诸珰竦然”
。
带兵的宦官既已为申时行的言辞所震慑,他们不再愿意参与内操,转而劝说皇帝放弃亲率禁军。
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为效极显;而且皇帝不是一个没有理智的人,他知道如果坚执己意,他和臣下的冲突势必与他叔祖正德一朝的情况相类似。
他既不愿意走此极端,迟早就得让步,所以从这时起他就对禁军逐渐不加过问。
1585年之后,御马监勇士相次为人遗忘,禁军这一组织也就逐渐于无形中瓦解。
申时行以办理外交的方式来主持内政,御林军事件的顺利结束,更证明了这种方式确实卓有成效。
他欣赏自己“从中调剂,就事匡维”
这一处世和执政的原则,对待皇帝的办法则是“显谏者不若潜移为妙”
。
因为这种办法既对皇帝的权威无损,而臣下的目的又可以达到,这比之于臣下在奏章上奚落昏庸的皇帝,而皇帝用荆条痛打犯上的群臣总要高明得多。
申时行所始料未及的,就是万历皇帝比他申先生又更高一手,他看透了这种斗争的真情实相,知道自己生气都属无效,莫若用“无为”
的办法,对付所有的纠缠,因之他的消极也越来越彻底了。
自从1585年以后,万历除了仅仅于1588年对自己的定陵再度视察过一次以外,3多年,他没有走出过紫禁城一步,创造了自古至今的最高纪录。
皇帝离开京城不到百十里竟然会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当日国家组织的特别现象。
万历于1583年至1585年之间的四次谒陵,其真正的目的是在寻觅及视察他自己的葬身之地。
然则既要经过祖墓的附近,谒祭即不可免。
既为谒陵,种种仪式自然应当周到齐备。
因之每次出以前,礼部必须斟酌成例,拟订各种详情细节,有的陵墓由皇帝亲自祭谒,有的则由驸马等人代为行礼。
御驾每次出动,京城立刻戒严,每一座城门都由一位高级文臣和武将共同把守。
皇弟潞王当时尚未成年,他的任务是把铺盖搬到德胜门的城楼上居住,密切监视御驾必经之路。
这支谒陵队伍声势十分浩荡显赫,其中有陪同皇帝的两位皇太后和皇后皇妃,加上随从的宦官宫女、文官武将、大汉将军、御马监勇士、京军等等,人数多达几千。
到了郊外,皇帝及其家属住在佛寺里,对其他随从人员则临时搭盖帐篷以供休息住宿,这一切要先期准备周详,不能少有差错。
在这几十里的道途上,一些地方官、耆老以及学校的教官被引导在御前行礼。
皇帝对他们慰勉有加,并宣布他所经过的地区免税一年,以酬答当地居民对他这一行所作的供奉。
这样的队伍和排场,两年半之内要组织四次,廷臣就感到是过于频繁了。
于是,使皇帝扫兴的事情就纷至沓来。
北方边镇驰报蒙古部落颇有蠢动的征象,叩请御驾谨慎小心;礼部的官员据此坚请皇帝缩短出行的时日。
有一次,皇帝的侍卫旁边生逸马狂奔的非常事件,又有一次有若干文官误入禁地,这些都由御史据实奏报御前,以期引起应有的警惕。
经过这些周折,本来应该是很愉快的小事游憩已全无乐趣之可言。
1589年万历曾经表示还想出巡一次,监察官听到以后立刻上书诤谏。
他们说,皇上已经感到自己火气过旺,必须放弃早朝以事休养,那么就更不应该出城游玩而使火气增加。
皇帝读完这些奏章,从此就没有再提出巡一事。
qu9.。
qu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