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子文学网

第七章 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7(第2页)

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耿定向尤为张居正所器重,1578年出任福建巡抚,主持全省的土地丈量,乃是张居正动全国丈量的试探和先声。

两年之后,张居正以皇帝的名义布了核实全国耕地的诏书,意图改革赋税,整理财政。

这是张居正执政以来最有胆识的尝试,以他当时的权力和威望,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去世,这一重大措施很可能获得成功。

张居正少年时代的课业,曾经得到当地一位官员的赏识。

此人名李元阳,字中溪。

他的一生与李贽极为相似:在中年任职知府以后即告退休,退休以后也以释门弟子而兼儒家学者的姿态出现。

据记载,他和李蛰曾经见过面。

由于李元阳的影响,张居正早就对禅宗感到兴趣。

这种兴趣促使他在翰林院供职期间就和泰州学派接近,并且阅读过王艮的著作,考虑过这种学术在政治上实用的可能性。

也许,他得出的最后结论是,这一派学说对于政治并不能产生领导作用。

也有人指斥张居正因为要避免学术上的歧异而施用政治上的迫害,最显著的例子是把泰州学派中的佼佼者何心隐置于死地,但李贽则力为辩护,认为何心隐之死与张居正无关。

然则,张居正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胆识和行动?他的施政方针,即便不算偏激,但是要把它付之实现,必须在组织上作部分的调整和改革。

而文官集团所奉行的原则,却是严守成宪和社会习惯,遏制个人的特长,以保持政府和社会的整体均衡。

张居正在理论上找不到更好的学说,就只能以自己的一身挺立于合理和合法之间,经受来自两方面的压力。

他声称已身不复为己有,愿意充当铺地的席子,任人践踏以至尿溺,这正和李贽所说不顾凡夫俗子的浅薄批评相似。

张居正写给李元阳的信,引用了《华严悲智偈》中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

两句偈语,也就是说一当自己把名誉的全毁置之度外,就如同在烈火之中找到了清凉的门径。

这显然又是心学派的解释:对于客观环境,把它看成烈焰则为烈焰,看成清凉则为清凉。

张居正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其情形类似于李贽在哲学上找不到出路。

创造一种哲学思想比较容易,因为它是哲学家个人意识活动的产物。

但是宣布一种政治思想,以之作为治国的原则,其后果则为立竿见影,它必须在技术上符合现状,才能推行无碍。

在本朝的社会中,儒家的仁,类似于宪法的理论基础。

全国的读书人相信性善,则他们先就应该抑制个人的欲望,不去强调个人的权利。

扩而大之,他们一旦位列封疆或者职居显要,也就不能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特权。

例如东南各省本来可以由海外贸易而获大利,但由于顾全大体,没有坚持这种特别的经济利益,就得以保持全国政治的均衡。

在这种以公众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中枢才有可能统一管理全国,而无须考虑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特殊需要。

这是一种笼统的办法,也是一种技术上简陋和没有出息的办法。

在本书的前面几章中曾不止一处的提到,我们的帝国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而成的社会。

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不能读书识字,全赖乎士绅的领导,村长里甲的督促,他们才会按照规定纳税服役。

在法律面前,他们享有名义上的平等,而实际上,他们的得失甚至生死,却常常不决定于真凭实据而决定于审判官的一念之间。

本朝的法律也没有维持商业信用、保障商业合同的规定,以此国际贸易无法开放,否则就会引起无法解决的纠纷。

各地区按照其特殊需要而立法,更不能受到鼓励,因为会酿成分裂的局面。

至于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无法通过组织系统集中这两万人的意见,必须假借谐音讽喻、匿名揭帖以及讨论马尾巴等等离奇的方法,混合阴阳,使大家在半信半疑之间渐趋统一。

以上种种情况,在长时期里造成了法律和道德的脱节。

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就势必依靠道德的信条。

而当信条僵化而越来越失去它的实用价值,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qu9.。

qu9.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剑卒过河不良之年少轻狂太古神王玄灵界都知道我柔弱可怜但能打全家打入冷宫?听崽心声后杀疯了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极品狂医明末边军一小兵网游之暗影盗贼开局一条猴,然后它杀疯了召唤圣剑三国从救糜夫人开始从港岛电影开始惩罪者:诡案迷凶斗罗大陆IV终极斗罗我缔造上古天庭的那些年舌尖上的霍格沃茨地表最强佣兵凌天传说最强家族系统爱情是一场经的痛穿成修N代半岛检察官我老婆是导演有请小师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