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翰林学士在执行职务期间,既已接受道德伦理的熏陶,而有条件精研各种档案,则为增进技术能力的捷径。
在1578年被任为大学士之前,申时行参与修撰嘉靖和隆庆两朝实录和《大明会典》。
这种编撰工作,必须要把历年所有因革的文件逐月逐日地排比整理并加检讨,正是训练培养内阁大学士的最好方法。
现在的辅申时行,被同僚一致誉为“老成”
。
这种概念与实际年龄无关。
他52岁,比次辅许国小8岁,也比三辅王锡爵小一岁。
他的老成来自长期处理各种人事经验;这种经验,使他深知我们这个帝国有一个特点: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扰,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
所谓“黎民不饥不寒”
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治久安。
这种宗旨如何推行?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
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局部利害不同,即使用文字为联系的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
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的合作,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
例如就在这1587年,山东省的三千农民,由于饥荒铤而走险,丛聚为盗;各地白莲教的信徒也大有增加。
局势令人惊骇。
但仅是惊骇于事无补,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全体文官的互相合作,互相信赖,以致于精诚团结,众志成城。
如果不是这样,则全国11多个县,其中万别千差,又何能由朝廷训令,使得11多个县令个个做事符合机宜?所以说来说去,施政的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
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
此亦即鼓舞士气,挥精神上的力量。
在辅申时行看来,纵使国步艰难,政府的办事能否收效,仍可以常识判断。
如果各部院寺的文官几个月都见不到皇帝一面,他们就很难维持信心,认为皇帝陛下对各种事情仍能充分掌握。
此念一开,他们即会怀疑他对是非善恶可能已经置之度外。
信念既失,疑窦即生,他们就很难再尽忠竭力。
这也就是“四书”
劈头所述的“诚意”
至此已经不能维持。
这种情况,就是所谓“上下否鬲,中外睽携”
,如果继续下去,铤而走险的农民决不会止于三千,白莲教徒也一定会越来越多了。
要影响全体文官,申时行必须先提供自己的诚意。
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