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这种关键的时刻,这本神奇的佛经通过他不知道的渠道被进献上来,只意味着一件事,他的对手们已经在行动了。
张居正手捧着这本佛经,眼神已经失去了焦距,他似乎看到了眼前生出了千丈高的荆棘丛,遮天蔽日;脚下则变成了万丈深的深海,幽深诡异,他甚至看到了未来在烈火中燃烧的大明王朝。
他看向冯保,冯保眼观鼻鼻观心,不与他对视。
张居正回过神来,他捋了捋胡子,谨慎的开口道:“陛下,此物绝非凡物,不知是从何处得来,又是谁献给陛下的?”
万历便解释说这本《心经》是佛教的原典,一位贤儒从浙江收集而来,献给了母后。
张居正明白了,他直到万历帝正等着他问是谁找到了如此宝物,在强烈的危机感的催使下,张居正的头脑风暴开始爆发。
君臣之间沉默了十秒钟不到,张居正开口询问:“此贤儒是何许人?”
万历帝答道:“是王世贞先生。”
张居正了然,对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有了大概的把握。
随后,万历帝将一本红批奏折拿了出来,冯保赶紧低头接过,传给了张居正,张居正站起身,缓慢而又厚重的躬身向前,伸出正在蜕皮的斑驳双手接过奏折,这封奏折正是王世贞写的《心经奏疏》。
这是一本密疏,直接呈到李太后手中,密疏不经过内阁,如果李太后判断这本密疏可以给内阁,便公开为奏折。
在万历朝,党争就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争国本,三王并封,福王之国,楚宗案,科场案,续妖书案,直到红丸、移宫、梃击三大案,包括后面的东林党与浙党齐党等之间的斗争,全都是通过密疏来进行的,双方均使用密疏给皇帝这个第一权力人递小纸条打击对手。
现在将这本张居正没看过的密疏交给他看,意思是非常明显的——张居正,这是一本攻击你的密疏,你看看吧,写奏章的是刚刚立了大功的王世贞。
王世贞在这封折子里面开门见山的歌颂了万历朝鼎盛朝运,说在浙江出土了一本佛教经书原典,我王世贞自觉这是一件大事,立马收了上来呈给皇上,王世贞在密疏中分析了佛教原典在浙江出土代表的意义,甚至还考据了一番佛教发源于华夏的可能性,在密疏的最后,王世贞却话锋一转,说朝廷中有位重臣“内而养志,以坤道宁静为教;外而伤备,以阴谋险伏为虞”
,暗指张居正是大明文化与经济复兴的阻碍,还影射他专权乱政,意图不轨!
张居正看完这封密疏之后,总算是明白了万历帝,或者是李太后想传达给自己的意思。
如果想要了解张居正目前的境遇,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目前明朝的政治情况。
目前朝中三大权力人物形成的三角平衡已经有所松动,万历登基之时,朝中表面上最有希望成为最高权力中心的是高拱,高拱是明穆宗,也就是万历他爹驾崩时钦点的托孤对象,是张居正的前任,奈何高拱在权力斗争上还是比不上张居正+冯保的组合,高拱此时身上叠满了buff,打压了徐阶(此时高拱眼中的第一对手徐阶早已经退休回家了),位居内阁首辅,明穆宗死前拉着他手说“以天下累先生”
的托孤对象,在如此之多的有利条件下,高拱对于自己执掌万历朝最高权柄信心满满,然而攥着一手好牌的他没弄懂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刚刚诞生的万历朝里面,谁是敌人,谁是盟友。
万历登基的时候年仅十岁,上到高拱下到百姓,谁都知道万历这时候还在“学做皇帝”
的阶段,真正说了算的是李太后,高拱这时候还忙着打压太监冯保,寄希望于老朱家完全的依靠内阁,依靠自己,但皇家是不可能完全信任文官团体的,皇家和文臣中间永远隔着由太监团体组成的司礼监,华夏的帝王体系中,太监团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就同时存在太监团体干涉权力结构,分享皇家权力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不能被制度改革、思想进步、改朝换代所影响的。
当然,有人就提出了异议,自从宦官出现以来,确实不断的出现宦官专政的情况,但是清朝也有宦官体系,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政?
清朝的太监势力是极其弱小的,这不就意味着清朝采取了某种措施,限制了宦官专政吗?
实际上不是,其实华夏帝制从来都是三元对立的,清朝之前是皇权vs文官vs宦官的结构,皇权主导,并且使用宦官制衡文官,而清朝则有了另一股势力,清朝的三元结构是皇权vs满族贵族vs文官,满族贵族取代了宦官的地位,因此本质上是一样的。
世界上现存的每一种政体都无法避免一个问题——权力下放与权力斗争,这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存在权力下放,所以一定存在权力斗争,权力下放是不可避免的,再强大的中央也无法在当年的生产力条件下(这里的生产力条件表现在通信、交通、物流、信息处理工具等等几个方面,那个时代的中央没有现代通讯手段,无法直接指挥全国各地)进一步集权,如果想完成行之有效的统治,必须把权力下放给文官和地方官员,这就导致,在野文官团体开始形成在野政治势力,比如明朝末期很具有代表性的东林党,皇权不能忍受文官团体政治势力无限膨胀,所以必须引入宦官势力以达成制衡。
再插一句,其实陈肇兴办学堂完全可以不用请例如刘元卿这样的大学者,他自己凭借白莲圣子的威望,办学在白莲领地内是水到渠成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请一下刘元卿,甚至仅仅是让刘元卿指派个书院先生应付一下也好?
这就涉及到在明代,书院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在现代人看来,书院,不就是学校嘛,学校的功能就是教书育人,哪有什么复杂的?
但是明代可不一样,书院,一方面确实行使学校的功能,另一方面,书院是在野政治势力的主要活动场所,甚至可以说,书院就是在野政治势力的象征,是知识分子聚集,议论朝政,拉帮结派,发表政治见解,影响朝政的场所。
后世久负盛名的在野势力东林党,主要的政治活动中心就是东林书院。
而以刘元卿为首的复礼书院,就是当今王阳明学派的重要阵地,如果能获得刘元卿的办学支持,这意味着陈肇所办的学院地区,获得了某种自治性的可能。
明代的历代帝王对学院的态度很复杂,也很微妙,一方面来说,帝王希望书院能够帮助朝廷培养更多知书达理、贤明正值的文人,而且书院的自治性很强,不花朝廷的一分一毛,充分发挥其治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帝王又不希望书院形成在野政治势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定,帝王非常清楚,一旦学院的名气大了,学院的威望会直接盖过地方官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像刘元卿这种级别的,地方官别说拿他怎么样了,连刘元卿的一根屁股毛都摸不到,这样一位桃李遍天下的大文人,谁知道他朝中有多少同乡和同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