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
孩子们听不懂全部词句,但他们的眼神变了。
不再是好奇或兴奋,而是一种近乎肃穆的专注。
有个小男孩悄悄抹了把眼睛,又迅速用手背蹭掉。
一曲终了,没人鼓掌,也没人说话。
良久,那个最先认出他的女孩低声问:“这个姐姐……后来怎么样了?”
余惟收起吉他,望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巅:“她成了桥梁设计师。
她说,她要造一座永远不会塌的桥。”
女孩点点头,像是记下了这句话。
当晚,他在村委会腾出的一间办公室过夜。
墙角堆着扶贫资料,桌上摆着一台老式台式电脑,网速慢得像蜗牛爬。
他连上U盘,把今天录下的口述整理归档,标注为“滇南系列?其三”
。
然后打开邮箱,发现陈屿发来一封长信。
>“《锈轨》进了高校音乐教材,某重点大学社会学系准备拿它做案例研究‘集体记忆建构’。
另外,‘声音档案’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创新试点,文化部派人调研了三次。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当初骂你搞‘苦难美学’的那个评论家,现在在讲座里引用你的作品,说是‘民间叙事的觉醒’。”
>
>“但我更在意另一件事:最近三个月,全国各地有超过两千所学校自发组织‘听普通人讲故事’活动。
有的请环卫工进课堂,有的让孩子采访祖辈。
一所小学甚至排演了儿童剧,主角是个送奶工。
你说得对,改变不在政策文件里,在孩子抬头的那一瞬间。”
>
>“顺便告诉你,我妈昨天听了《早点摊上的中国》,哭了。
她说你写的就是她年轻时候的模样??凌晨四点起床熬汤,冬天手裂出血也不肯歇。
她让我转告你:别总在外面跑,回来吃碗面。”
余惟读完,靠在椅背上闭目许久。
窗外虫鸣阵阵,屋内只有风扇吱呀转动。
他知道,这场行走早已超出音乐本身。
他不再只是一个歌手,更像是某种媒介??将那些被日常淹没的声音,翻译成旋律与文字,再送回人群之中。
第三日清晨,他启程前往下一个村落。
途中经过一片废弃茶园,荒芜多年,杂草齐膝。
正欲绕行,忽见一人影蹲在坡上拔草。
走近才发现是个六十多岁的女人,戴着破草帽,动作利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