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王谧自重生以来,通过这些年来和这个时代的高层人物接触,渐渐认清了一个事实。
他最大的优势,便是超出这个时代,来自于后世的现代思维。
而他最大的劣势,也同样如此。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
风起于敦煌西北的戈壁深处,卷着细沙如烟尘般漫过荒原。
云归站在谢公祠前,手中那方“水属天下”
的石碑残角仍高举未落,掌心已被边缘磨出微红的印痕。
她望着远处驼铃渐近的商队,唇角轻颤,仿佛看见了某种宿命的回响??当年慈幼局里盲童们摸索陶罐听雨声的模样,如今竟在万里之外的撒马尔罕有了回应。
“我叫阿依莎。”
戴面纱的女子声音清亮,带着西域口音,“我在喀什噶尔长大,五岁失明,靠摸药草的叶脉辨识种类。
后来听说长安有‘稚盲班’,便徒步走了三个月,沿路乞讨、为人洗衣换饭食,终于进了书院。”
她说完,从怀中取出一本用牛皮包裹的册子,封面上以凸点盲文刻着《触读医经》四字。
“这是我编的教材,把《本草纲目》《伤寒论》都译成了可触摸的文字。
我还教孩子们用芦苇杆拼出经络图,用羊毛线标记穴位。
现在,我要去更西的地方??粟特人的孩子也在等这个。”
云归缓缓放下手臂,将石碑残角贴回胸前。
她忽然明白,这块碎石之所以能穿越战火与流徙,不是因为它坚硬,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无法被焚毁的语言:那是谢承安临终前写给苏晓荷信中所说的“继续走”
;是阿?临死前所望见的西南山影;是沈青梧在琉球海边摇响的第一声铜铃。
“你不是一个人去。”
云归上前一步,握住阿依莎的手,“我们派三名毕业生随行,带净水陶瓮图纸、艾灸温控竹匣、还有改良过的盲文诊记模板。
若途中缺药,可用骆驼粪发酵制炭吸附毒素,雪水煮沸后加石灰澄净。
这些,都是我们在河西驿站中学来的活法。”
篝火噼啪炸响,映照出两张截然不同却同样坚定的脸庞。
一个生于绿洲,一个长于边陲;一个眼明如星,一个目不能视光。
但她们都知道,真正的医者之眼,不在瞳仁,而在指尖,在耳畔,在每一次俯身倾听病人喘息时的心跳共振。
翌日清晨,传灯礼正式落幕。
银针包系于腰间的优胜者们并未立即散去,反而自发集结成十二支小队,分别奔赴吐蕃高原、南诏密林、渤海湾岛、安南湿瘴之地。
她们携带的不仅是药箱与典籍,更是由百草庐代代相传的一套方法论:如何在无光处建立秩序,如何在绝境中唤醒生机。
而此时,南方的海浪正拍打着琉球的礁石。
沈青梧已不再需要手语比划病情,她身边已有六名本地少女能熟练背诵《青梧诊要》十三条,并独立完成疟疾快速检测与钩虫驱除术。
她们用贝壳串成经络模型,用椰壳刻制药剂量具,甚至发明了一种“潮汐计时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