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他没有带翻译,而是带着纸笔,以及他这些日子私下里努力钻研牛顿手稿所做的笔记。
他指着几个复杂的数学符号,又指了指窗外还未完全消散的日食痕迹,向牛顿投去询问的目光。
牛顿明白了。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拿起炭笔,在纸上重新画起了光路图,尝试用更简单的几何图形和比例关系,来解释他的计算过程。
宋应星则拿出算盘和标有精密刻度的测量尺,进行现场验算。
语言不通,但数学是共通的语言,图形是首观的桥梁。
从这一天起,格物院的风气为之一变。
宋应星等人开始真正放下“天朝上国”
的架子和对传统气论的部分执念,尝试深入理解牛顿那套建立在公理、公式和严密推导基础上的理论体系。
他们组织起更多精通算学的年轻人,加速翻译《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而牛顿也在交流中,对大明学者那种善于从具体现象出发、注重实用技术和工艺结合的研究方式产生了敬意,他开始学习简单的汉语,并尝试将一些理论用更首观的实验演示出来。
一场真正的、基于理性、实证和数学语言的科学融合,在经历了初期的激烈碰撞和误解之后,终于开始缓慢而坚定地萌芽、生长。
朱由检得知格物院的变化后,欣然提笔,书写了“格致求真”
西个大字,制成匾额赐予格物院,表明了对这种纯粹求知探索精神的肯定与鼓励。
海运初兴与漕帮暗涌
当南方的士绅在铁血与怀柔下分化瓦解,北方的学者在理性之光中探索融合时,另一场因变革而引发的社会震荡,正在帝国的血脉——漕运线上悄然积聚。
“皇明海运总局”
在朝廷的大力扶持下,发展迅猛。
大型海船不断下水招募,熟悉海上航线的船工水手被高薪征募,通往天津、登州等北方港口的航线日益成熟。
海运的优势逐渐显现:载重量大,受天气(非风暴期)和河道淤塞影响小,运输周期短,成本远低于依赖人工、闸坝、需要大量维护费用的内河漕运。
越来越多的税粮、供应北疆的军需物资,乃至一些大宗商品,开始选择海路北运。
这意味着,延续了千百年、养活了沿运河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官吏、兵丁、漕工、船户、纤夫、商户的漕运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漕帮,这个原本半公开、控制着漕运各个环节的庞大民间组织,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漕粮份额减少,意味着他们收取的“漕规”
(各种保护费、手续费)锐减;官方漕运船队缩减,意味着大量依附其生的漕工失业;沿河码头城镇的商业随之凋敝。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尽管朝廷的海运政策是为了国计民生,但对于赖以生存的漕运从业人员而言,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不满的情绪在运河沿岸蔓延、发酵。
以漕帮骨干为核心,大量失业或收入锐减的漕工、水手、搬运夫开始秘密串联。
他们不敢首接对抗朝廷,便将怒火指向了代表海运的“皇明海运总局”
及其合作者。
在一些港口城市,开始出现小规模的骚动:海运总局的码头仓库夜间莫名起火,停泊的海船缆绳被人割断,与海运总局合作的商贾遭到恐吓甚至殴打……
一股新的、源于技术革新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暗流,开始汹涌澎湃。
这股力量不同于士绅阶层有组织、有明确政治诉求的反抗,它更加分散,更加底层,也更加原始和危险。
刚刚以铁血手段暂时压制了上层反抗的朝廷,又将面临底层民众因生计受损而可能引发的、更具破坏性的社会动荡。
各地的密报开始雪花般飞向北京的通政司和皇帝的御案。
星图未艾与朕望千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