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第二次尝试:强制突破与结构破坏
第二次尝试中,团队增加了量子信息调制强度,试图突破晶体的对称性防御。
这一次,晶体表面确实出现了淡淡的蓝色——但仅仅维持了不到一秒钟,随后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断裂声,晶体从内部裂成了几块。
"强行突破晶体的信息对称性导致了物理结构的不稳定,"李默分析道,"我们需要一种更精细的方法。
"
第三次尝试:模拟自然色素
团队转向了模仿自然界色素分子的策略,试图在不破坏材料结构的情况下引入颜色。
"自然界的颜色大多来自特定分子结构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林小雨指出,"也许我们可以在量子信息层面复制这些结构的光响应模式。
"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有希望,实验中晶体确实呈现出了淡蓝色。
然而,颜色极不稳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从蓝色逐渐转为绿色,然后完全消失。
"这是量子信息层的自我修复在起作用,"李默解释,"我们引入的'人工色素信息'被系统视为异常,逐渐被清除了。
"
第四至第十次尝试:材料多样化尝试
接下来的几次实验中,团队尝试了各种不同材料:金属、塑料、陶瓷、甚至有机玻璃。
结果各不相同,但都未能达到稳定改变颜色的目标:
-金属样本表面出现了彩虹状的干涉条纹,但这是表面纳米结构变化导致的光学效应,而非真正的颜色改变
-塑料材料变色后迅速降解,分子链断裂
-陶瓷材料完全抵抗了量子信息修改
-有机玻璃呈现出不均匀的斑点状颜色变化
"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基本难题,"张磊在团队会议上总结,"颜色是量子与宏观的精妙交界,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
第十一次尝试:量子信息场映射重构
团队重新思考了方法,这次使用信息场映射单元对目标材料的整个电磁响应系统进行了完整建模,而不仅仅关注可见光谱段。
"我们需要理解整个电磁响应系统,"李默解释,"颜色只是这个系统在可见光范围内的表现。
"
这次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一块普通石头被成功地改变为深红色,并且保持稳定超过一小时。
然而,随后石头表面开始出现微小的烧蚀痕迹,温度异常升高。
"我们修改了材料与可见光的交互,但无意中也改变了其与红外线的交互方式,"玛丽亚分析道,"它开始吸收过多热量。
"
实验不得不紧急终止,石头被浸入水中冷却,但已经产生了永久性的表面损伤。
第十二次尝试:量子信息选择锁定
新的尝试中,团队开发了更精确的"量子信息选择锁定"技术,仅针对特定频率的光波交互进行修改。
"这就像在钢琴上只修改一个特定音符的音色,而不影响其他音符,"李默解释道。
这次实验取得了更好的结果——成功使一块白色大理石变为柔和的浅绿色,且没有出现能量异常。
但遗憾的是,颜色效果只持续了约4小时,随后逐渐消退。
"量子信息锁定被材料内部的熵增过程慢慢瓦解了,"张磊解释,"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自我维持的修改模式。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