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第十三次尝试:共振增强技术
李默提出了"共振增强"理念,尝试创建一种能够自我维持的量子信息模式,通过与材料固有振动频率共振来保持稳定。
实验一开始非常成功,一块普通岩石样本被改变为鲜艳的蓝色,且颜色稳定超过24小时。
然而,第二天人们发现,蓝色开始从样本向周围的材料扩散——实验台、附近的工具,甚至一部分地板都呈现出了淡蓝色。
"共振效应创造了一种'传染性'颜色,"林小雨警觉地指出,"这违反了我们的局部性原则,可能带来无法预期的后果。
"
团队立即启动了应急程序,使用量子接口系统创建了一个隔离场,阻止颜色继续扩散,并成功将已受影响的材料恢复正常。
这次事件之后,安全协议被大幅强化,所有实验都增加了自动隔离机制。
第十四次尝试:多层量子信息结构
团队尝试了一种更复杂的方法——创建多层量子信息结构,一层负责产生颜色,另一层负责稳定和隔离这一效应。
"这类似于计算机中的沙盒技术,"玛丽亚解释,"将颜色效应封装在一个受控环境中。
"
这一方法在实验中表现良好,成功创造了一块稳定的紫色石头。
然而,团队很快发现了一个意外问题——石头的质量发生了微小但可测量的增加,且随着时间推移继续增加。
"多层信息结构正在从环境中持续吸收能量,转化为物质形式,"李默分析道,"虽然速率极低,但长期来看可能导致严重问题。
"
实验再次终止,再次证明看似简单的颜色改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量子信息互动。
第十五次尝试:量子浅层修改
团队决定转向更保守的策略,仅修改材料最表层的量子信息结构,类似于传统的表面染色,但在量子层面进行。
这种方法产生了稳定的表面颜色变化,一块灰色石头被成功改变为亮黄色。
然而,一周后团队发现,虽然颜色保持稳定,但样本的表面硬度大幅下降,变得异常脆弱,轻轻擦拭就会产生粉末。
"量子浅层修改破坏了表面分子间的键合强度,"张磊解释,"这是我们未预料到的副作用。
"
第十六次尝试:量子信息时间锚定
团队开发了"量子信息时间锚定"技术,试图将颜色修改锚定在材料的"量子历史"中,使其成为材料属性的"永久记忆"。
实验取得了部分成功——样本的颜色变化更加稳定,没有扩散或衰减。
然而,样本开始展现出奇怪的周期性行为,颜色每24小时循环变化一次,从红色到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然后返回红色。
"我们创造了一种'量子时钟',"李默既惊讶又着迷,"材料的量子信息结构与时间维度形成了周期性耦合。
这本身是个有趣的发现,但不是我们的目标。
"
第十七次尝试:量子信息场全谱段协调
在第十七次尝试中,团队采取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方法——量子信息场全谱段协调。
这一技术同时调整材料与整个电磁波谱的交互,但以精确计算的平衡方式进行,避免能量异常。
这一方法需要极其复杂的QuantumScript程序和大量计算资源。
李默和玛丽亚花了整整一周编写程序,而运行程序的计算机集群消耗了足以供小镇使用三天的电力。
实验开始时一切顺利,样本——一块普通的灰褐色石英晶体——开始均匀地变成预期的深蓝色。
颜色变化稳定,没有能量异常,也没有结构损伤。
团队正准备庆祝成功,然而在24小时后,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虽然在普通光照下,石英晶体确实呈现完美的蓝色,但在特定角度和光照条件下,可以看到原始灰褐色"透出",就像一个幽灵图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