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棍子文学网】地址:https://www.exowx.net
安置风波,利益博弈——铁幕下的较量
“漕工转业安置司”
的招牌在旧漕运总督衙门旁一座新辟的衙署前挂起,由朱由检钦点的干吏、户部右侍郎周文瑞走马上任。
皇帝内帑拨付的五十万两白银迅速到位,展示了皇权的决心。
然而,这决心撞上的是盘根错节的利益铁幕。
资金上,内帑之银对于预计需要安置的数十万漕工及相关人口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计划中从江南铁路收益划拨的部分,遭到了工部及具体经营官员的软性抵制,借口“铁路初创,盈利尚薄,需优先保障运营与扩张”
,拨款流程被刻意拖延。
而发行“漕工安置专项国债”
的提议,更是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保守派官员质疑“以未来之税担保,寅吃卯粮”
,甚至暗指这是“与民争利”
的新变种,恐动摇国本。
负责国债发行的户部清吏司也面露难色,认为此债并非用于可盈利工程,吸引力有限,发行困难。
人事上的阻力更为首接。
原有的漕运体系,从位高权重的漕运总督、督粮道,到下层的仓场监督、税卡小吏,乃至与漕帮勾结的胥役,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漕运的衰落,意味着他们权力和灰色收入的终结。
安置司派往运河沿岸各枢纽城市的督办官员,往往遭遇阳奉阴违。
地方官或借口“民情汹汹,需缓缓图之”
,或干脆与漕运旧吏沆瀣一气,散布谣言:“所谓转业,不过是骗你们去海外蛮荒之地做苦工!”
“铁路装卸,日夜不休,堪比徭役,哪有拉纤自在?”
更有些地痞流氓受雇闹事,冲击安置司设立的登记点,恐吓有意转业的漕工。
现实困难也极为棘手。
大多数漕工世代居于运河沿岸,除了拉纤、摇橹、修船,别无长技。
让他们背井离乡,前往陌生的瀛州、台湾垦荒,心中充满对未知的恐惧。
而学习铁路装卸或进入新式工坊,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定的纪律性和学习能力,对于散漫惯了的漕工而言,适应过程异常痛苦。
首批在扬州试点招募的五百名漕工,前往松江铁路枢纽进行培训,不到一月,便因纪律冲突、辛苦不适以及思乡情绪,逃散近百人,余者亦怨声载道,效率低下。
一份由周文瑞密呈朱由检的奏疏,首言不讳:“……陛下励精图治,锐意革新,臣等感佩。
然漕运之弊,积百年之沉疴,非一剂猛药可解。
现今所遇,非止于银钱、地亩之事,更在于人心之惰、利益之固。
旧漕上下,视新政如寇仇,暗中掣肘,百般刁难。
应者之漕工,或畏难,或疑惧,或受裹挟。
臣日夜焦灼,恐负圣恩。
然观今日之势,若无雷霆手段,摧破僵局,则良法美意,终将沦为纸上空谈,届时民怨再起,恐非扬州之事可比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